大连海洋大学是我国北方地区唯一的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的多科性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具有海洋特色高层次翻译人才的重任。我校2014年获批翻译专业学位授权点,2015年开始招收第一届翻译(英语笔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现共招收六届学生,招生人数为162人。我校的翻译(英语笔译)领域依托我校海洋和水产的办学特色,以“涉海类大学专业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为核心理念,秉承水产贸易英语复合性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经验,开展海洋经济背景下的翻译研究,特别针对海洋经贸及海洋科技专门用途英语进行翻译理论、翻译实践和翻译技巧方面的分析和研究,与我校海洋科学、海洋经济、海洋水产、海洋文化等涉海领域研究形成交叉、互补,突显海洋经贸及海洋科技领域行业英语的翻译特色。人才培养突出了服务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更加强调与海洋产业相关的经济贸易翻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胜任不同专业领域,尤其胜任海洋经济领域所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化英语笔译人才。
在课程设置方面,充分体现了我校的办学特色。理论课程除了设置了MTI教指委指导性培养方案中所规定的学位专业课,还开设了水产品国际贸易翻译、海洋资源利用与管理、渔业专题翻译、海洋英语翻译等涉海类课程。努力打造既具有“涉海类大学专业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特征,又适应现代语言服务产业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的英语笔译人才。
在师资建设方面,实行双导师制。即实行专任教师为理论指导教师,聘请有实际工作经验和研究水平的资深专家、译员为校外实践指导教师,形成了协作指导的导师团,努力提升对翻译硕士的指导能力。本领域拥有一支道德高尚、精于钻研的专任教师及翻译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兼职教师队伍,充分满足我校翻译课程教学的需要。翻译(英语笔译)专职教师14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1人,100%的教师具有高级职称;博士学位或博士在读4人,硕士10人;36至45岁10人,46至55岁3人, 56-60岁1人。教师的职称、学历及年龄结构合理,能满足教学需求。兼职教师5人,均来自语言服务行业,均具备6年以上翻译项目管理或翻译技术开发的经验。
在实习基地和实践平台建设方面,为了培养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我院已与辽宁省大连海洋渔业集团公司、武汉传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上海瑞科翻译公司、百奥泰国际会议(大连)有限公司、大连医诺生物有限公司、凤凰凯歌翻译公司等多家企业签署了联合培养协议,建立了联合培养基地。我院采用合作式教学,实施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一方面,安排学生在实习阶段参与实习基地不少于3个月的翻译实践工作,至少要完成不低于15万字的笔译实践,实习结束后由实习企业为学生提供学生实习证明及评估鉴定。此外,我们还与武汉传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上海瑞科翻译公司实现了远程实习。另一方面,校企联合修订培养方案,科学规划课程设置。我们成立了翻译硕士培养指导委员会,邀请联合培养基地的专家或高级技术人员与我们共同研讨、修订培养方案,使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接轨,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缩短学生未来从事职业的磨合期。
在教学管理方面,实施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在学校的统一管理下,学院成立了专门的MTI教学管理机构,并配备了专职秘书,负责教学管理的日常工作。形成并逐渐完善了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在教学质量上执行严格的监控措施,保障了我校MTI人才的培养质量。
在人才培养方面,通过系统的学习、培训和实践,提升了学生双语转换能力,使其掌握了扎实的翻译专业技能,具备了一定的相关学科专业知识和翻译行业经验。毕业时,在思想素质及学业上均达到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教育要求。2017届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100%,圆满完成了就业任务。2017届4名学生出版译著2部,2018届学生已完成联合培养基地上海瑞科翻译公司提供的2部书的翻译任务。2017届全体学生还参加了第七届DNA和基因组活动周,主要承担了开幕式的会场指引翻译及对接洽谈会语言服务工作。王佳佳同学参加了中日韩海洋类高校“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研究生学术论坛,并在大会上做了报告;王佳佳、李爱柳、李星桦三名同学参加了2017年第六届世界海洋大会。
在国际合作方面,学生积极参加我校的国际交流项目,石馥宁同学到韩国海洋大学一年交流学习;王佳佳同学到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进行了短期访学,国际交流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了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
我校将继续坚持以“涉海类大学专业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为核心理念,不断完善培养方,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以质量和特色求生存,以改革和创新求发展. 坚持不懈地探索涉海类大学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途径,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的需要、特别能适应海洋经济领域所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笔译人才。